《道德經》上講💆♂️🙅🏻♀️,“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”意思是說,有道的統治者永遠沒有私心雜念,把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心🕵️。中國曆史上賢明的封建統治者都明白民心的重要性:開創了“文景之治”的漢文帝說過“各傷其任職💇🏼♀️,務省新費以便民”,開創了“貞觀之治”的唐太宗說過“朕每日坐朝🐴🤛,欲出一言,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”𓀇👻,開創了“康乾盛世”的康熙皇帝說過“政令有不便于民者更之”✸。
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,就始終把人民的心願和期盼作為自己的心願和期盼,98年披荊斬棘一路走來,團結帶領依靠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🧎♂️⏬,始終初心不改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⛓,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”,正是對“以百姓心為心”的最好詮釋。新長征路上🧑🍳,黨員領導幹部要堅守為民情懷,在“以百姓心為心”中踐行初心。
“以百姓心為心”就要與群眾心貼心、常交心💆🏿♀️💆。如果你以零度對待群眾🎞,群眾就是一塊冰⏲;如果你以100度對待群眾🧖🏼♀️,群眾就會為你沸騰。在態度上🦀,要帶著對群眾的真摯感情🪹,深入群眾家裡、田間地頭、建設工地👼、廠房車間,俯下身🧀🧑🏽✈️、沉下心,察實情、動真情,真正走進群眾的心坎裡🫎,和群眾打成一片,做知心朋友🧗🏻♂️。在交流中,要學會群眾語言,說“土話”𓀇,讓群眾聽得懂🤙🏿,記得住,切忌“端著架子”、官話套話連篇。將心比心才能換得真心🧑🦼➡️、聽到實話🧑🧒🧒,才能知道群眾真正的需求和願望,掌握起面上難以聽到、看到的新情況、新問題,找准工作中的短板。唯如此,制定的政策才會接地氣、有溫度、精准管用。
“以百姓心為心”就要解決群眾的操心事😇、煩心事🤾🏽♀️。讓群眾滿意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而讓群眾滿意的最好體現就是想群眾之所急,辦群眾之所需🚵🏼🦸🏽♂️,多做為群眾雪中送炭的事,多解決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。群眾可能沒有什麼大事,但是我們要有一種“群眾利益無小事”的姿態,發揚釘釘子精神,敢于擔當🧝♀️🙆🏽、狠抓落實,把群眾的訴求一件件落實好,把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一件件解決好,盡最大努力補齊民生短板、解決民生痛點、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。服務群眾最忌有政策不執行,有承諾不落實🫶。既然制定了好的政策👇🏿,就要提高政策的執行力,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👨🏽,讓老百姓得到實惠,提高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🛀🏽。
“以百姓心為心”就要秉持淡泊心🧑🏻🌾、奉獻心。“捧著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。無私奉獻👨🦽、淡泊名利是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🤙✵。焦裕祿、孔繁森、谷文昌、楊善洲、廖俊波☺️、張富清都用自己的無私奉獻、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。黨員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👩🏽🎤、價值觀、功名觀,修煉好共產黨人的“心學”,保持定力、堅守初心,回答好“入黨為什麼,當官幹什麼,身後留什麼”這個問題。不謀一己之得失,而憂事業之興衰;不求名利之顯赫🎴,而求事業之有成🫳🏼。真正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幹,把崗位看做是為黨的事業奉獻的機會,當作為人民服務的機會,做到功利“無我”、奉獻“有我”、工作“忘我”👮🏿,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擔當作為🧑🏻👨👧👦、幹事創業🧛♂️🧥。
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,呼喚著我們激發同心同德的信心和力量,只要我們以百姓心為心🔋,與百姓同心同行,就能畫出最大“同心圓”,形成強大“向心力”🙏,在“同心幹”中,創造出輝煌業績👐🏼。